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,有關北斗系統的應用情況備受關注。記者就此采訪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,他認為關鍵在于“形成規模”。
北斗系統自2003年開始正式提供服務。楊長風表示,目前北斗系統已形成包括基礎產品、應用終端、系統應用、運營服務較完整的產業體系。國產北斗核心芯片、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,自主芯片銷量超過500萬片。
他舉例說,北斗系統先后公開了服務信號B1I和B2I,成為首個擁有兩個民用頻點并已形成服務能力的衛星導航系統。政府在行業示范或基礎性支持方面取得效果,每片芯片的價格從幾百元(人民幣,下同)下降到一二十元。
楊長風還談到,北斗系統的應用范圍已從交通運輸、海洋漁業、水文監測、氣象預報等行業和區域應用,發展到智能手機、車載導航等大眾電子消費領域。換句話說,其投入回報既體現在構建整個產業鏈,也包括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等社會效益。
2013年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》(以下簡稱“規劃),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國衛星導航產業創新發展格局,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。
但媒體此后報道說,4000億元的“北斗蛋糕”催生中國各地興建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聯盟或產業園,其中一些產業園被批評“打著北斗招牌別有用途”;分布在北斗產業鏈的企業多達上千家,“一窩蜂”現象引發產品的低水平競爭。
楊長風也注意到“搶蛋糕”的現象,他直言,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就是“形成產業化和規?;?,降低產品成本”,才能在市場上與國外同類產品相競爭。
據統計,目前北斗產業在中國市場所占份額不到10%,在國際市場才剛剛起步。規劃提出,到2020年時,北斗產業對國內衛星導航應用市場的貢獻率要達到30%至50%,在全球市場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。
楊長風認為,中國需要形成一些擁有強勁技術基礎和雄厚資本實力的龍頭企業,形成規?;a、打造產業鏈閉環,“到2020年前后實現全球導航定位目標時,能夠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”。